掌上濟寧訊(通訊員 劉新紅 王士忠 孔淑雨)在曲阜,一提起張佃玉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1997年初,張佃玉投資創辦了山東圣強建設公司。由于誠信經營,公司發展成擁有中高技術職稱人員280人、職工2160人的大型企業。而張佃玉真正讓人廣為熟知的不是他的企業,而是他堅守了20余年的慈善事業。自幼飽受儒家“仁愛”思想熏陶的張佃玉,在做大做強企業的同時,以極大的熱情參與慈善活動,支持社會公益事業。多年來受到他救助的不僅有孤寡老人、患病兒童和寒門學子,還有很多因病因災致困家庭和邊遠山區貧困村民。張佃玉用一顆愛心為他們撐起一片希望的天空。同時,他還不遺余力奔波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多年來資助多個教育和文化項目,為教育與公益事業出資出力。20余年來。張佃玉捐助慈善公益事業的資金達到600萬元以上,體現了一名儒商的大愛風范和責任擔當。
扶危濟困身體力行
雪中送炭奉獻真情
2012年9月的一天,鄰村孔某和兒子在用汽油清洗農機配件時,不慎引發火災,父子倆都被燒傷,兒子傷勢較為嚴重,正在醫院搶救。由于孔某家庭困難,無力承擔沉重的醫療費用,鄉鄰的捐款也快用完了,傷者面臨無錢救治的窘境。了解情況后,張佃玉立即趕到醫院,親手把2萬元救命錢送到孔某家屬手中?!澳弥?,救命要緊!”一句充滿正能量的話,給這個瀕臨絕境的家庭帶來了希望。
這只是張佃玉扶危濟困的一個縮影。記得有一次,他在早餐店吃早餐時,聽到鄰桌的人聊起,他們村孫某的女兒罹患白血病,為給女兒治病,孫某不僅花光了家庭所有積蓄,還向親戚朋友借了不少錢,目前已是負債累累,無錢為女兒繼續治療。張佃玉聽后很是心痛,左思右想、放心不下,他想辦法打聽到孫某家的具體地址,當天就趕到了孫某家中遞上2萬元現金,囑咐孫某決不能放棄。
“大叔大嬸,你們最近身體怎么樣?生活上有什么困難嗎?”每逢節假日,張佃玉都要推開正常工作,來到息陬鎮敬老院,為老人們送上食用油、大米、雞蛋、白糖等禮品并噓寒問暖。遇上傳統節日,他還經常給周圍村的困難老人每人送上200元的紅包,老人們都把張佃玉當成了親人。
張佃玉不僅幫扶周圍的困難群眾,還先后為曲阜市民政局大病救助、水滴籌等慈善項目捐獻慈善款,給予困難家庭及大病患者及時救助。據統計,張佃玉20年來已捐出善款600多萬元,受助者3000多人次。他這種扶危濟困的愛心之舉,引領了更多的愛心人士與社會力量行動起來,弘揚助人為樂的中華優秀傳統美德。
支持教育無怨無悔
熱心公益親力親為
2014年的一個夏天,張佃玉因工作來到息陬鎮幼兒園,教室里因為沒有空調異常悶熱,看到正在上課的孩子們額頭上滲出一顆顆細小的汗珠,他感到非常心疼,詢問負責人得知幼兒園經費緊張,沒有條件安裝空調。他回去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籌措資金為幼兒園所有教室都安裝了雙溫空調。因為幼兒園變壓器陳舊老化,難以增加負荷,張佃玉出資購買了一臺大功率變壓器,并聯系供電部門擴容安裝,終于讓孩子們有了一個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
“教育興則國興 教育強則國強”,張佃玉對教育事業鼎力支持,他每年為息陬鎮捐助教育基金10萬元,截至目前共計捐助教育基金80萬元;為鼓勵學生們多讀書,讀好書,他在曲阜市“義工團”配合下,資助息陬鎮春秋中學設立了“韜奮愛心書屋”。1997年至2016年,每年“教師節”,他都為息陬鎮提供獎勵資金1萬元,目前已累計出資20萬元。
2020年新冠疫情突襲,張佃玉在公司停產停工的情況下,仍然心系父老鄉親,給息陬鎮、魯城街道一些村居送去在當時很難采購的口罩、酒精等大批抗疫物資,并多次捐款捐物,為抗擊疫情奉獻出自己的力量。當時家人看到疫情形勢嚴峻,不免有些擔心,但是張佃玉鄭重地告訴家人:“疫情就在身邊,防控人人有責。我是家鄉的一份子,為家鄉的防疫做出努力,我不后悔!”
“吃水不忘挖井人”張佃玉經常掛在嘴邊,他說:“一個優秀的企業家應該是一個懂得感恩社會的企業家,一家優秀的企業應該是一家懂得回饋社會的企業。我生于斯,長于斯,也要回報于斯?!?021年11月,張佃玉當選濟寧市好人之星。2022年1月,張佃玉當選“山東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