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羊,在嘉祥歷史悠久,一直延續到現在,是嘉祥民間的一大趣事。
斗羊不分季節,一般以秋末冬初居多。因為這個時節農家有所閑暇,羊也體壯有力。
善斗之羊多為雄性綿羊,過去家鄉人稱為大蓋衣羊、團尾巴羊,近些年才叫響學名——小尾寒羊。
斗羊比賽時,對羊的挑選都比較在意牙口,也就是羊的年齡還有體格都能相當,基本上勢均力敵,這樣斗的時間長一些。賽場多選在村內平坦的大街上,或村附近閑置的打麥場里。
人們牽著羊進入賽場后,先讓兩只羊互相對視、騷擾片刻,讓它們有一種敵意;如果敵意來的較慢,主人還要抓住羊角,朝對手身上碰撞幾下。三碰兩撞,很快就惹怒了對方。
這時候,兩只羊怒目相對,拉開決斗的架勢,共同后退數米,然后向對方猛沖,觀眾給羊閃開場地。當兩只羊抵中時,那螺旋形的羊角的撞擊聲相當響亮,仿佛腳下的地皮都被震動了。膽小的觀眾會在雙方撞擊的一剎那,不由地一捂耳、一閉眼。
斗羊撞擊的力量到底有多大,難以測試,說力抵千斤也不為過。第一抵過后,若是兩只羊馬上站立,一般不用主人催促,它們照樣后退數米,再次前沖,進行第二抵、第三抵……
有的羊主人為了取勝,也常為羊助威、助力,一手扶羊肩,一手拍羊腚,高喝一聲“上”,羊便死命地前沖。這時的決斗相當慘烈,會抵得角根部冒血,或將面皮擦掉,甚至抵到半死。
只有當一方無力再抵的時候,決斗才算結束。而斗羊雙方的主人,不論是贏家還是輸者,都會撫摸著自己心愛的羊,慢慢牽到一旁,讓它好好休息,用好食好料精心飼養數日。
這個時節,在農村集市中的牛羊市場上,也有斗羊的場地,來自周邊鄉村的斗羊愛好者,牽著或用車輛拉著自己的羊,在這里決斗。如果有人想買“常勝羊”,得舍得出高價錢。一頭“常勝羊”,能賣到一頭牛的價錢。
嘉祥人一向喜愛傳統文化,對斗羊也不例外。近十年來,嘉祥縣已經舉辦過四屆斗羊節,影響了整個魯西南地區。
有一件事讓人詫異:羊相斗時頭部撞擊得這么厲害,怎么不得“腦震蕩”呢?這簡直是個謎。向來以溫順著稱的綿羊,竟然有這種不屈不撓的性格,確實令人費解。